臘月二十三,北方的小年。之所以強調(diào)是北方的小年,是因為南方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。
一到過小年,就真正離過年不遠了。家家戶戶要開始買年貨、掃塵、祭灶等,忙得不亦樂乎。
不過,不管是哪一天過小年,都離不開一個話題,那就是——吃。
俗話說,十里不同風,百里不同俗。
讓我們一起來看看,各地過小年都吃些什么吧。
北方地區(qū)大多都要吃餃子,寓意“送行餃子迎風面”。
因為小年是灶王爺“升天”的日子,在這一天,他要回“天庭”,向玉皇大帝稟明這戶人家的功績好壞,以便來年賜?;蛘呤墙禐?zāi)。
所以,為了給灶王爺送行,一定要吃餃子。
餃子煮好以后,要端端正正地擺上灶臺,供灶王爺享用。
有沒有一種錯覺,不管什么重要節(jié)日,餃子都是北方地區(qū)無法撼動的“主角”存在?
而南方地區(qū),大部分都有在小年吃年糕的習俗。
年糕有兩層寓意:一是年糕與“年高”同音,寓意在新的一年里,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會一年比一年好;二是年糕軟軟糯糯的,比較粘牙。這樣,就能粘住灶王爺?shù)淖?,不讓他在“天庭”說人間的壞話。
年糕可以蒸著蘸糖吃,也可以先煎后炒,加上一點蔬菜,非常美味。
俗話說:二十三,糖瓜粘,灶君老爺要上天。
糖瓜,也是小年必備的一種吃食。它的主要原料是麥芽糖,所以粘性很強,目的也是希望灶王爺能夠在玉皇大帝那稟報時多多美言。
糖瓜祭灶,也是人們期望來年甜甜蜜蜜的一種美好愿望。
福州人祭灶,除了常見的年糖年餅之外,還會準備甘蔗和荸薺。
甘蔗,有“節(jié)節(jié)高升”的寓意在,向往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另外,甘蔗也像是一根梯子,是灶王爺“上天”用的。
而荸薺在福州方言的諧音中,寓意是一年到頭好運不斷的意思。
荸薺可以削了皮直接吃,也可以做菜、做湯、做包子餃子的餡料,清脆爽口,非常好吃。平時,鄰里鄰居坐在一起聊天的時候,也會很自然地將它當成零食來吃。
在江西,小年這一天是要吃爆米花糖的,因為民間一直有“小年小年,爆米糖甜”的說法。
它是用麥芽糖和爆米花做成的,又香又脆,寓意著在新的一年里,人們的生活會甜甜蜜蜜、幸福安康。
在山東,小年這一天人們會做大棗餑餑、團圓餅等各種面花,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。
而面花的制作非常精致,要用面團捏出各種各樣的造型,或是用一種專門的工具,壓出魚、鳥等動物的形狀來,然后上鍋蒸。面花既好看又好吃,就是做起來比較費時費力。
說到底,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,不管是吃餃子還是吃年糕,都寄托著人們對來年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不過,現(xiàn)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,不再指著過年吃美食了,年味自然也就淡了一些。
但是,該有的儀式感還是不要丟了。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,不妨和孩子講一講過年的習俗,帶著孩子一起包餃子、大掃除、貼福字、貼對聯(lián)……
這樣,不僅能讓家里煥然一新,還能讓孩子感受到濃厚的年味,何樂而不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