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句話的意思是,花兒長久的好看,人能長久的健康,月亮能長久的圓滿。表達(dá)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祝愿。
這句話的出處是宋代晁端禮《行香子》。
原文:
別恨綿綿,屈指三年。再相逢、情分依然。君初霜鬢,我已華顛。況其間有,多少恨,不堪言。小庭幽檻,菊蕊闌斑。近清宵、月已嬋娟。莫思身外,且斗樽前。愿花長好,人長健,月長圓。
譯文:
離別的惆悵很多,屈指一數(shù)已經(jīng)過了三年。再次相遇了,我們情分依然很牢固。您的鬢角剛剛變白,我卻已是滿頭白發(fā)。在離別的期間,有太多的恨,沒法用語言表達(dá)。小小的庭中,幽深的欄桿,菊花很漂亮。接近了清宵時刻,月亮又圓又亮。不要考慮別的事情,暫且來端起酒杯喝酒。但愿花兒永遠(yuǎn)好看,人兒永遠(yuǎn)健康,月亮永遠(yuǎn)這么圓滿明亮。
擴(kuò)展資料:
創(chuàng)作背景:
“愿花長好、人長健、月長圓”,詞寫老友重逢之感。這三句是詞的歇拍,表達(dá)作者對人事、對自然的良好祝愿。花無百日紅,月只一夕圓。何況,花好又被風(fēng)吹、月圓偏遭云遮的情況也并非罕見。自然界如此,人世上的乖錯憾恨更多,花好、月圓、人聚,極為難得。所以詞人在菊花盛開、中秋月圓、老友重逢之時,不禁發(fā)出了的衷心祈禱!
蘇軾《虞美人》:“持杯遙勸天邊月,愿月圓無缺。持杯復(fù)更勸花枝,且愿花枝長在莫離披”、晁補(bǔ)之《尉遲杯》:“怎得春如天不老,更教花與月相隨”、王詵《人月圓》:“年年此夜,花燈盛照,人月圓時。”這些詞句都是同一感觸、同一心愿的近似表達(dá),可以互參。
東坡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幾句,是意識到自然人事的絕對不圓滿之后退而求其次,以相對圓滿來聊作慰藉;晁端禮“愿花長好,人長健,月長圓”幾句,則是痛感于自然人事的不圓滿而更加熱情地憧憬圓滿;兩相比較,晁詞益人思想或有不及,暖人肺腑實則過之。
意思:上天倘若有情意,也會因悲傷而衰老的。月亮如果不知道悔恨,那么月亮一定會一直圓滿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無恨月常圓?!北粋鳛榍Ч沤^對。
天若有情,天亦會老,故此人們總期望美好的愛情能夠地老天荒。可是,又有誰知道地老天荒究竟有多久遠(yuǎn)?月若無恨,月就會終是圓滿。
若月無恨,嬋娟千里為何還有月闋之時?三丈紅塵,皆是過客匆匆,人在旅途,總不能事事苛求圓滿,太多的事情,總會在歲月的流逝中轉(zhuǎn)化為塵埃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,是一個成語,出自唐代李賀的詩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。形容強(qiáng)烈的傷感情緒,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。
擴(kuò)展資料:
據(jù)朱自清《李賀年譜》推測,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這首詩大約是唐元和八年(813年),李賀因病辭去奉禮郎職務(wù),由京赴洛,途中所作。其時,詩人“百感交并,故作非非想,寄其悲于金銅仙人耳”。
此詩寫作時間距唐王朝的覆滅尚有九十余年,詩人產(chǎn)生興亡之感的原因,要聯(lián)系當(dāng)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詩人的境遇來理解、體味。自從天寶(唐玄宗年號,742—756)末年爆發(fā)安史之亂以后,唐王朝一蹶不振。
唐憲宗雖號稱“中興之主”,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,藩鎮(zhèn)叛亂此伏彼起,西北邊陲烽火屢驚,國土淪喪,瘡痍滿目,民不聊生。詩人那“唐諸王孫”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。
面對這嚴(yán)酷的現(xiàn)實,詩人的心情很不平靜,急盼著建立功業(yè),重振國威,同時光耀門楣,恢復(fù)宗室的地位。卻不料進(jìn)京以后,到處碰壁,仕進(jìn)無望,報國無門,最后不得不含憤離去。此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(chuàng)作的。
意思是:倘若上天也有感情,也會隨著歲月蹉跎而老去的。如果月亮沒有愛恨情仇,那么就可以長久的圓滿。出自于宋初石延年(曼卿)贈友聯(lián)中。
天若有情天亦老【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】
解釋:倘若上天也有感情,也會隨著歲月蹉跎而老去的,形容強(qiáng)烈的傷感情緒,也指自然法則是無情的。
出處:唐·李賀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:“衰蘭送客咸陽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 ?!?/p>
白話譯文:
枯衰的蘭草為遠(yuǎn)客送別,在通向咸陽的古道。上天如果有感情,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。
作品賞析
詩中的金銅仙人臨去時“潸然淚下”表達(dá)的主要是亡國之慟。此詩寫作時間距唐王朝的覆滅(907)尚有九十余年,詩人產(chǎn)生興亡之感的原因,要聯(lián)系當(dāng)時的社會狀況以及詩人的境遇來理解、體味。自從天寶(742-756)末年爆發(fā)安史之亂以后,唐王朝一蹶不振。
憲宗雖號稱“中興之主”,但實際上他在位期間,藩鎮(zhèn)叛亂此伏彼起,西北邊陲烽火屢驚,國土淪喪,瘡痍滿目,民不聊生。詩人那“唐諸王孫”的貴族之家也早已沒落衰微。
天若有情,天亦會老,可是,又有誰知道地老天荒究竟有多久遠(yuǎn)?若月無恨,嬋娟千里為何還有月闋之時?月若無恨,月就會終是圓滿。
出處:衰蘭送客咸陽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攜盤獨出月荒涼,渭城已遠(yuǎn)波聲小。---李賀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
釋義:衰的蘭草為遠(yuǎn)客送別,在通向咸陽的古道。上天如果有感情,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。獨出長安的盤兒,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影渺。眼看著長安漸漸遠(yuǎn)去,渭水波聲也越來越小。
擴(kuò)展資料:
李賀之佳句,為何于一千二百年間,竟惹眾多鐘愛詩詞之人為之努力辛苦?
千二百年來,眾心共鳴之聲不斷?!疤烊粲星樘煲嗬稀保诶钤娭?,是一種窮困潦倒、命途多舛的無奈,于詞歐之中,是一種離愁別緒的高雅凄美,于孫詞之中,別緒離愁有增無減,于毛詩之中,則又化為勝者王霸之氣。共同之處,皆因一個情字未了。
因為有情,梁與祝卻將“今生纏綿意”報于“來世蝶雙飛”;因為有情,陸游與婉君,只能“人成各,今非昨”;因為有情,雖貴為天子,卻只能“此恨綿綿無絕期”。
天若有情,天亦會老;月若無恨,夜夜常圓。對美好的期望,世人期待能地老天荒。然而,因為有情,人世間空灑落多少離人淚?以我十分情深,換君幾許回眸?
于是,晏殊在《玉樓春》詞中寫道:
無情不似多情苦,一寸還成千萬縷。
天涯地角有窮時,只有相思無盡處。
清之才子納蘭亦道“情到多處情轉(zhuǎn)薄,而今真?zhèn)€不多情”,隨后的魏子安在《花月痕》中感嘆“情到盡時轉(zhuǎn)無情,無情更比多情累”;及至當(dāng)代,蕭逸之武俠片《甘十九妹》片尾曲《多情總比無情苦》更用歌聲對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作了最好的現(xiàn)代詮釋——“如果來生還是今世的重復(fù),縱然多情要比無情苦?!?/p>
問世間情為何物?直教生死相許。雖然才人們明了無情與多情之別,卻依然未有獲得最終的解脫。因為失卻了維系個人精神至上感情,生命亦將黯然無色。有情乃至多情,個中雖有幾多無奈,怎知不為一種追尋而不得的美麗?溯游從之,宛在水中央。
有情天未老,無恨月常圓。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君憔悴又何妨?
參考資料:百度百科-天若有情天亦老